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18年第13期
欢迎点击上方「中国德育」关注我们!
卷首语
打破品德量化评价的藩篱
近年来,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,教育中的科学主义诉求日益凸显,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,打着科学规范的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应运而生。可以说,这是一个不断生产标准的时代,学校要有办学标准,与之相应的,还要有好课程的标准、好教师的标准、好学生的标准。教育成为围绕一系列标准运作的生产流水线,与我们一贯提倡的尊重个性和个体差异性的教育理念无疑是相悖的。于是,在这样的标准化追求下,很多基层学校需要应对的不仅是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升学指标,而且还有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活动,而所有的检查和评比无不以材料作为重要依据。
学生品德评价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,毋庸置疑也需要一系列活动或材料作为支撑,体现为不断追求量化评价,试图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。这里,需要我们不断追问的是,“好学生”的评价是有标准的吗?按照一套标准来评价,是否能够培养出“好学生”呢?
评价本身就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部分,评价即培养。而迄今为止的学生评价,不过是把学生的品德评价分成若干指标,如道德的知情意行、学生的核心素养等。这样的标准是否科学尚且不论,现实中的许多做法往往差强人意。如有的学校设立道德银行,为学生“好”的言行加分;有的学校则对学生实行等级评价,对学生的言行进行优良、合格与不合格的评价。学生在校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量化为分数、等级或各种奖励的。于是,我们看到了在一系列“评优评先”活动背后的社会乱象,这样的评价无疑是把学生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方向引导。于是乎,我们评出的一些所谓的“好学生”,无疑比其他同学更加精明,更会计较个人成败得失,更容易成为当下学校评价体系下的“既得利益者”,其社会化结果不过是成为一群善于投机取巧者而已。
在笔者看来,学生品德评价工作不是制定一系列精细的量化指标,而是要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社会实践,让学生在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社会,学会与人交往,不断增长才干。例如,针对国家正在实施的研学旅行项目、学生志愿者活动等开展评价,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成为一个对他人、对社会有益的人,这是品德评价的时代使命。同时,品德评价应建立在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基础之上,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,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,使学生成为一个会选择的主动发展的人。
【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】
本刊评论员:齐学红
卷首语
P01 打破品德量化评价的藩篱 ︱齐学红
观 察
P07 从“伪说理”走向“说理” ︱林晓研
P09 实现道德自律是德育重点 ︱易 然
学 术
P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与和谐价值观 ︱宋恩荣
P15 道家生活哲学及其德育意蕴 ︱彭 璐
话 题 品德评价
P20 道德测评:科尔伯格的贡献 ︱刘次林
P25 中小学生品德评价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︱项久雨 文梓浩
P29 中小学生品德评价的现状、问题及建议 ︱宋广文 刘思硕
P34 关于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水平评价问题的思考 ︱张二庆
P38 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学生品德评价路径探究——以上海市F中学为例 ︱胡立德
P43 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品德评价体系——以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︱李仙鸿
讲 堂
P47 落实立德树人:叶圣陶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——叶圣陶德育思想再研究 ︱任苏民
样 本
P58 南京市旭东中学:公开竞聘学生校长助理活动 ︱刘雪媛
P61 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:“一带四路” 雏鹰争章模式 ︱楼春娣
P64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:“导师制”德育模式下的家访实践︱马春广
P67 昌邑市第一中学:五措并举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︱张景和
第一线
P70 学校晨会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︱王志刚
P73 一次特殊的生命安全教育 ︱袁 成
P75 上好班级心理活动课的几个问题 ︱李香君 卢志军
P77 “拥抱妈妈 感悟母爱”教学实录 ︱韩竹海资 讯
P05 即时 ︱ P06 文摘 ︱ P06 语录 ︱ P80 特别报道
☟点击图片查看
本文系原创文章,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,转载请联系后台。
推荐阅读
局长访谈丨坚持育人为本,构建区域德育新格局——访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局长黄伟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订阅全年杂志